闻登网

闻登网
闻登新闻综合门户网站!

燕云十六州是哪个朝代丢的(燕云十六州是谁丢的)

更新时间:2022-08-04 19:15:01点击:

悠悠华夏,叹大汉式微,诸胡猖獗之期,一曰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一曰南北宋。宋之弱,弊在无有燕云诸郡,燕云丛岭,城池连襟,却陷敌手,反掣其肘。燕云十六州成为悬在大宋王朝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芒刺在背,如鱼梗在喉。

燕云十六州怎么没的

燕云十六州,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

是中国北方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了今天山西和河北北部、北京和天津市的全部。

燕云十六州是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从元朝到今天的中国定都北京就足以说明这一地区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至少对于北宋的当家人来说。

公元907年,国人梦回的盛世唐朝在大军阀朱温(这晦气名字)的折腾下终于挂在了墙上,面对这留下的大好河山,各路军阀不等不靠,马上开始了如火如荼的火拼战争,五代十国的“辉煌历史”到来了。

正在中原大地烽烟四起时,北方的契丹悄悄地壮大了,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也称辽),风头很快就盖过了中原。

在契丹第二任大当家耶律德光的带领下,广大契丹人民跃跃欲试,积极准备投身中原大地风风火火的斗争中。

结果还没等契丹人民开始行动,一位汉人竟主动上门联系业务了。

不说也知道,这就是广大汉奸的开山鼻祖,集各种骂名于一身的著名汉奸石敬塘。

这位汉奸为了取得场上胜利,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请外援的好主意。

放眼四海,极目北望,石敬塘计上心来,很快就与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取得联系,双方商定摒弃异族成见,共同发展双边关系。

为彻底实现共同目标,石敬塘打破祖宗常规,主动对异族兄弟献上了膝盖,实现了登基当皇帝(儿皇帝)的壮举。

为了将不要脸精神进行到底,石敬塘大手一挥,公元936年,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划给契丹。

不过没几年石敬塘很快就挂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死去不仅让自己的后代蒙受儿孙皇帝的屈辱,更使广大汉族同胞从此受尽欺凌。

从此以后的四百多年,中原文化在岌岌可危中艰难行进,不得不敞开“胸怀”迎接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

燕云十六州有多重要

很多国人对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记忆犹新,这是新中国对“世界第三”的印度尼赫鲁政府最摧残心智的打击。

此战不仅将印度轰下神坛,更使得中印边境几十年几无战事,新中国虽然没有收回藏南失地,但是牢牢占据喜马拉雅山口,对山下的印度形成居高临下的威胁之势。

鉴于此,印度不得不在藏南地区保持多达十五万的常备军应付中国,庞大的开支牢牢拴住了印度的经济发展,至今不能完全翻身。

燕云十六州的形势和藏南有诸多神似,只不过,处于劣势的是我大汉民族,燕云十六州给了北方民族一个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中原儿女不得不在无奈的仰望中眼泪汪汪。

稍微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中国,中原军队多为步兵,北方的游牧民族多为骑兵,所以一旦双方撕破脸(一般都是游牧民族搞事情),都会出现骑兵虐打步兵的一边倒局面。

于是在不断的被动挨打中,广大汉族将领图发展,求生存,想出了以山河之险克制骑兵的有效办法。

战国时代秦赵燕等国在各国的北方边界依托山河之险修筑长城。

后来千古一帝秦始皇将各国长城串对串,形成万里长城,将游牧民族彻底拒之门外。

此后的漫长岁月,不管汉王朝盛衰与否,长城一直是保卫农业文明的重要屏障。

为了巩固长城,强化边防,依长城而建的燕云十六州自然成为中原政权重要的屯兵点、补给站、炮楼以及瞭望台。

长城的定型使得中原王朝北部的传统边界得以确定,鉴于地理位置特殊,燕云之地成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屏障。

为了巩固这一战略重地,秦始皇拉人来种地,屯垦戍边充实边境;隋炀帝拉人来刨地,京杭大运河直通北京。

领导人的重视直接效果就是山河稳固,人民幸福,大家在小康的路上大跨步前进着,直到遇到了石敬塘。

如果说当年借犬戎灭亡西周的申侯只是借助外人之手报自己私仇的话,那么石敬塘就是对全体同胞有着被害妄想症的反民族主义者。

他的拱手一让,使敌我双方态势彻底逆转,中原人想要以山川高墙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的设想彻底被搅黄。

从此之后的中原子弟兵,不得不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

每逢大平原对决,那场面惨烈得不敢想象。

国防,为什么非燕云十六州不可

为啥宋朝硬不起来?

因为没有燕云十六州,就像大门口没有了看门的狮子,晚上睡觉都提心吊胆。

再加上大宋第二代领导人宋太宗,创造性地否决了哥哥宋太祖赵匡胤定都洛阳、遥望长安的设想,将水陆便捷的汴梁作为自己的家。

殊不知,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后果就是条条大路都能把自己给灭了(学名叫四战之地),特别是在无险可守的大平原上,马儿在大平原上驰骋,分分钟到你家门口。

这般尴尬,如何雄起?

对于燕云十六州的领土丢失问题,后续的统治者非常重视(不重视不行,危险就在家门口),也曾经有很多机会完全收复这片故土。

最著名的莫过于后周世宗柴荣,少年英主,雄才大略,曾力主北伐契丹,收复失地,可正当他意气风发地准备昂首北进时,他就出师未捷身先死了(命苦不能怨政府)。

柴荣的死让当时的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占了大便宜,后面都很眼熟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赵匡胤在继承了柴荣的衣钵时,也继承了他的遗志。不过这位开国皇帝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特别,他认为自己军事实力干不过契丹(武将出身,深有体会),不如拿钱去买,他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

可正当他风风火火得为国囤积私房钱时,他也不明不白地驾鹤西归了。

相比而言,后继的宋太宗比较硬气,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哥哥攒的钱,他认为终于可以去干一番大事业。

终于在他的领导下,公元979年,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宋军以少有的勇猛态势大举北伐契丹,名将潘美、杨家将也在这一行动中大放异彩。

不过结果嘛,特别是高粱河惨败,皇帝大人在腿上受人一箭的情况下,坐驴车艰难撤回,十分之狼狈。

至此,宋军彻底软了下去,三百年再未彻底雄起。

那么,对于燕云十六州,既然打也打不过,买也买不了,干脆不要成不成?

在燕云十六州南部再造一座防线,对于富得流油的宋朝也不是什么难事,为啥非要揪着这片地方不放呢?

试问:为什么美国对穷得叮当响的阿富汗难以割舍呢?答案是阿富汗战略位置重要,对于插足中东,遏制中俄意义重大。

那么再看大宋,如果坐拥燕云十六州,那么南可以保卫农耕文明,北可以蓄养战马组建骑兵。

此地一失,情况顿时逆转。

自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开始,大量拉人北部屯垦,将中国传统的农牧文明分界线推进到长城附近。

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有着长城的保护,燕云地区始终都是农耕文明的北方界线。

自秦始皇统一九州至两汉魏晋再到隋唐,燕云地区一直是中原政权的北部边界。

如果有燕云十六州,中原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对峙可以继续固定下去,燕云十六州不仅产粮而且产马,是牢固的军事防卫前哨。

在南部建设防线的话,不仅起不到保卫作用,最重要的是将相当规模的农业文明拱手让敌,敌强而我弱,被压制的命运不可逆转。

不仅如此,自唐朝之后,中国的气候进入了小冰期,“北风卷地白草折”,暖转寒使北方的契丹人时不时就得面对“北风那个吹”的恶劣环境。

于是大家都想着向温暖的南方进军,跟宋朝抢地盘。

如果没有燕云十六州,谁也阻挡不了契丹南下的脚步。

但现在的状况是,契丹掌握了燕云十六州,进可攻退可守。

而且由于游牧民族草原骑兵的强大机动性,一般他们都是在不断进击。就算中原王朝在燕云南部的大平原构建起新的防线,势必也无法面对契丹高屋建瓴般的冲击。

一句话,自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中原政权就犹如失去壳的乌龟,被动挨打还无法还手。

后面的历史也完美验证了这一论断,取代契丹的女真在接手了燕云十六州后,立刻携胜利之威大举南下,黄河天险没有用,汴梁周边的防护林没有用,北宋在无奈的屈辱中走向灭亡。

概括起来,燕云十六州不仅仅是中原政权的北部防线,也是产粮基地、产马基地、战略重地。

谁拥有这一膏腴之地,谁就掌握了角逐中原的主动权,可惜自石敬塘献地后的四百多年时间里,北方少数民族一直是这片地区的主人。

中原政权危如累卵,燕云十六州成为悬在大宋王朝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四百年后的公元1368年,怀着对蒙古的民族仇恨,明太祖朱元璋出师北伐,汉族骑兵一路横扫,收复大都,将蒙古统治者赶回草原老家。

至此,燕云十六州终于回到了汉族的怀抱。

其后的三百年,作为明朝的统治中心,这里成为“天子守国门”的最前沿阵地,保卫着中原文明不受异族侵袭。

沧海桑田,无尽的战火纠葛印证了这一地区的伟大,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难忘记忆。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王伟雨